得知互动
标题:
常识一个微信群二维码,怎样才能长期有效? 7天后不会过期2024/11/24
[打印本页]
作者:
xinshangren
时间:
9 小时前
标题:
常识一个微信群二维码,怎样才能长期有效? 7天后不会过期2024/11/24
微信群的二维码是动态的,每一个下载下来的微信群二维码,有效期只有7天。
网址生成二维码
http://www.erweicaihong.cn/二维彩虹提供专业的二维码在线生成和美化。在线生成器可把文本、电子邮件、名片、网址、微信收款等信息一键制作自定义动态二维码图片,不仅能够随时让用户更改二维码背后的信息而无需更改二维码,而且能够让用户追踪最有价值的市场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为运营、宣传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将一个微信群二维码放在海报上、产品包装上、出版刊物上…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微信群中。但如果这个微信群二维码7天后就过期了,那么这些宣传物料(打印的纸质材料、电子版海报)也都得作废,不仅很浪费,也为持续推广宣传造成很大的困难。 其实,要想拥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微信群二维码,也很容易实现。制作一个二维彩虹活码就够了! 因为活码(动态二维码)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随时更新其背后的内容。你只需要在宣传物料上使用二维彩虹的活码(并随时替换更新活码里面的微信群二维码图片),此活码长期有效。 举个例子: (1)首先将微信群的二维码,转换成二维彩虹的活码(动态二维码); (2)然后将此活码应用在宣传海报上; (3)扫描海报上的活码,就能看到这个微信群的群二维码图片; (4)在此微信群二维码7天失效之前,在微信里重新下载群二维码图片,并登录二维彩虹后台,更新此活码的内容(即更新微信群二维码图片)。 (5)再扫描海报上的活码,即能看到最新的微信群二维码图片。 这样就能保证,你发布出去的引流二维码(微信群二维码)长期是有效的。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3种不同的方法,各有特点。这三种方法生成的都是动态二维码(活码),都可以帮助实现【长期有效的微信群二维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那一个即可。 注意:为便于展示,下文中所有的二维码中,会使用【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图片】来代替【微信群二维码图片】来作为示例。 一,二维彩虹的3种活码(动态二维码)简介 第一,社交媒体二维码 效果展示: ? 特点: (1)你可以在一个社交媒体二维码里面,展示一个微信群二维码。同时,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展示多个微信群二维码。 (2)扫码后展示的界面,背景可以自定义设计。 (3)可随时修改二维码的内容:包括背景设计、按钮样式、添加或删减按钮、替换按钮里面的【微信群二维码图片】。 (4)还可以插入一个视频,目前仅支持Bilibili的在线视频。 (5)可追踪扫描数据。 (6)自定义美化二维码样式。 第二,文件二维码 效果展示: ? 特点: (1)一个微信群二维码图片,可直接转换成一个文件二维码。 (2)可追踪扫描数据。 (3)可随时更新文件二维码背后的微信群二维码图片。 (4)可自定义美化二维码样式。 第三,H5编辑二维码 效果展示: ? 特点: (1)微信群二维码图片可直接上传到H5二维码编辑页面。 (2)除二维码图片外,此界面还支持自定义编辑文字、插入视频、链接等。 (3)可随时修改更新二维码内容。 (4)可追踪扫描数据。 (5)可自定义美化设计二维码样式。 二,二维彩虹活码制作方法 首先在电脑端直接登录二维彩虹二维码生成器官网,无需下载软件,直接在线制作。 以下示例中,均使用公众号二维码图片代替微信群二维码图片。示例仅作参考。 (一)社交媒体二维码 (1)选择“社交媒体”选项 (2)填写内容。只保留一个【个人微信】选项,并上传微信群二维码图片,编辑选项框内的文字信息。然后设置背景、上传头像等。完成后,点击生成动态二维码的按钮,进入下一步。 (3)美化设计二维码。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对二维码的样式进行设计。 (4)扫码测试/下载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下面两个【文件二维码】和【H5编辑二维码】之前,新用户需要先完成备案。 (二)文件二维码 (1)选择“文件”选项 (2)上传微信群二维码图片。点击生成动态二维码,进入下一步。 (3)美化设计样式 (4)扫码测试,下载使用 (三)H5编辑二维码 (1)选择“H5编辑”选项 (2)填写内容。下面的编辑框内,可以直接上传二维码图片,如果有需要,还可以编辑一些文字和更多的图片,还能插入视频。编辑完成后,点击进入下一步。 (3)美化设计样式 (4)扫描测试,下载使用 上面便是3种不同的二维彩虹活码的制作教程了,通过定期更换活码背后的微信群二维码图片,就可以实现长期使用一个活码来进行引流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所有内容了。 2024/11/24
欢迎光临 得知互动 (https://bbs.dezhif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