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互动

标题: 做好这几点,社群活跃不是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zl02605    时间: 2020-7-21 14:10
标题: 做好这几点,社群活跃不是问题
(, 下载次数: 11)

建群容易,维护难。多数的群,除了广告信息,全是沉寂。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群保持活跃?我们一起讨论吧!

来自李道文的观点

社群活跃的个人打法:

1、因组织方无法兼顾到每个群友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我一般建立微信群时都是按照同类型小群方式组建,人数不多往往200人内,活跃度高的通常在70--90人的微型群。

2、每周我会在周二,周四分享一些教培圈大家觉得有价值的干货材料其实公众号和商学院里都有类似的材料(主要是我依据时间节点和当前局面有了二次加工,往往更加精炼或者深化罢了)。

3、每周三设置提问和答疑时间

我会提前私下跟几位群友沟通(3—5人),周三中午11—12点之间让他们提出自己的当下问题和困惑。

4、之后从周三下午开始至周五群内都可以发出个人的见解或者建议,注意引导发言不要搞成辩论或者吵架。

5、周末大家都忙起来,我就把之前购买的一些微课视频或者活动详细方案作为一周交流的福利发送出来。

一般群友都可以得到电子档素材。

积极参与提问解答和讨论的,单独私发视频课程福利。

6、二次加工材料的小群:

前面初选出来的群友,可以拉入核心小群。进行建议收集,活动反馈或者对我之前搜集的材料进行优化。

这样产生的材料就更有价值,也能接地气点,主要补充具体的操作和流程。

社群组织者:最大的收获不是短线的利益变现或者所谓的ip自流量,而是完成最重要的一步:攻心为上。

有了信任度和整合的资源渠道,无论做啥事都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心中雄兵百万了。线下沟通和分舵制的体系建立也是重要的一步。

来自李子南的观点

社群活跃:做好这几点,社群自然就活跃。

1、要让大家觉得这个群里有值得自己看的东西或者有大咖点拨自己,有所启发和收获。

2、分享必要的材料尤其是加工后的材料,我觉得还是要有的。

3、大咖也好新人也好,有一个赛道聚焦点,大家可以好好交流讨论,尤其是观点的提炼和汇总,这是干货结晶。

最好后面结合这块提供一般人无法获得的数据型报告材料,让发言者打开眼界有所激励。

4、每次讨论的精华汇总后,发到公众号让大家体会到共同努力的结果。

社群活跃好比舞台上的精彩荟萃,但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之前我不懂,后来执行3-6-9个月逐步解散群,安排最后的:遗忘不如初见。

结果好多人好多话,好多分享就出来了,当然一直不吭声的还是有的。

在成长阶段,必要的练习和关键的复盘,解散小群发现心底的感受,还是很有价值的。

社群建立初期拉人之前必须定好三个点:

1、你准备多少人的群,几人维护,何时维护,能否到位?

2、第一批种子群友是否有3--5人,能否配合,不行启动3人组战术,自己人上去,必要时安排牛人一个人4个小号炫起来。

3、前三天的组群和群规传达,7天的开场亮相,第一个月的2--3个互动活动安排流程。最后就是每日的复盘和反思。

来自许辉的观点

1、因为我们这个群都是教育类机构,如果哪家有好的营销方法,可以进行总结发到群里,可以发给管理审核(仅限营销方式思路,广告勿发)其他机构可以学习。

2、希望大家可以搞异业合作,最大化每家的资源创造利益。

3、建议每个月定一天为线下沟通日,例如哪家机构愿意可以邀请群内成员线下见面。这样在人脉和关系以及日常沟通会更加有熟悉感!

线上线下结合认识,共同去最大化群功能,分享群资源。

以下为李道文老师针对许辉老师的观点做出回答:

同业合作可以的,主要注意几个点:

1、合作领头的要有绝对的实力,不然难以管理。

2、根据行业和区域划分格区,一个格区内竞争关系太大的不要放一块、

3、建立内在的协会合作制,有一个交流的线下活动场所,缴纳共同会费必要的筛选机制。

4、建立老师资源库,用人数据分享,主要是避免不靠谱的老师被误用踩坑。后面可以建立教师白皮书,实现老师的数据化共赢共享。

5、 可以考虑联合起来,进行师训讲座,完成共性的规范化部分内容,可以为后期的联合体建立打下基础。

来自朱兆伟的观点

1、 大家因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加入一个群,群内不断输入成员感兴趣的内容,群成员自然就认同,产生粘性和信任。

2、群的活跃,需要用心的去运营,形成组织感和仪式感,这样才可能真正的活跃。

大家说的都是用户的需求,只要做到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群自然就活跃。然而,问题来了,群主的的收益是什么呢?

群内有人提到作为课程分享者,应该发红包。我很难理解这个逻辑,做了知识分享,付出了劳动,还得付出金钱。应该是反了吧,应该是听众觉得好,打赏发红包。

来自曹晓骏的观点

群建立的最初目的是把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聚集到一起来参与讨论,学习,但是为什么目前无论是QQ群,还是微信群的活跃度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下降?我个人认为:

1、很多人屏蔽群的原因是没有参与感;

2、拖节奏,比如10节课,不一定全能参与,如果空出来几节听不懂,就放弃了;

3、长期活跃的群一定是聚集的真正感兴趣的才有更高的参与度。

因此我个人认为群应该去做逐步筛选,也就是鱼塘理论,逐步筛选出我们希望要的那部分人,群是传播分享的地方,不是改变一个人的地方。

来自种朋朋的观点

浅谈基本思路:痛点分析——精确社群定位——基本组织架构——规则确立——日常运营——数据统计——定期输出——共建共享。

本次讨论的主题更加聚焦在活跃度上,社群活跃是很大程度的主动参与度的体现,如何调动积极性,如何吸引主动参与,大家反观自己微信群列表里置顶的群有何共同点,或许可以整理出点思路来。

特别赞同朱老师说的对于群的认同和信任的重要性,接下来自然就会产生粘性。

一个群的运营需要过程,习惯、认同、信任、粘性在于养成,前期运营显得尤为重要。

前期的基本组织人员和规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调动和创造群活跃的外部驱动,直到转化为内部驱动,或许就是高效产出,高效转化,价值指数爆炸的阶段。

来自朱振亚的观点

建完群仅仅是开始,维护并提升群的活跃度,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1、群的氛围是最重要的,大家行业相似,有共同话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聊的开心,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能你觉得无甚新奇,但也许就启发了别人。

2、水至清则无鱼。群内规则不易过多过严。日常工作生活已经比较累,如果在群内还要受限多多,那可能一部分人就觉得索然无味。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围观是常态。所以,想建一个每个人都异常活跃的群是比较理想化的。

3、选择的话题如果门槛比较高,那讨论的活跃度相对就要低些。比如做裂变,可能有些人根本不了解,你让他参与和输出高质量观点显然不现实。

4、群内有群内官方组织的比较正式的交流、讨论、分享,最后产生输出,也有群内KOL自由交流和讨论的话题,也可以有群友的自由交流(必要时要进行一定的限制和控制)。

这样群内就会保持比较高的活跃度。如果只设定群的任务是进行高价值输出,那平常时间必然不会很活跃,不是每个人都能输出高价值内容。条件成熟时再加入一些线下运营活动,并顺势进行相关的操作。

总结就是一句话,聊开心了,收获大,自然活跃起来了。

5、我参加过一个球迷群(兴趣高度一致,价值观高度一致),每天都活跃的不得了,动不动就上千条,过犹不及,这样的算水群,但这种群活跃性也是有点可以借鉴的地方。

来自孙行者的观点

之前运营的一个群比较成功,我总结主要就是带动,我从群里选了几个活跃群友,“册封职位”,主要也是为了鼓励他们继续多带动群友。

效果也还好,群一直比较活跃,但是说话的人一直都是少数,这也不是坏事,经常换话题交流就总能引发出某个群友的兴趣来交流。也就是稳固的核心的几个人,带动了流动的其他人。整体下来很多人还是参与了进来。

要说参与多的话,还是组织活动。

我当时是找群友分享,不找外人,很多群友卧虎藏龙的也很有干货,让他们来分享,也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参与进来就会有点主人翁的感觉,私下再聊聊,鼓励他们多发言,这样带动群氛围的人就又多了。

再简单分享一个失败的案例,必要商城做的。

他们开始做的非常火爆,运用各种工具裂变,一下建了不知道多少个群。因为它的产品品质很好,用户忠诚度挺高的,宣传是有优惠活动会发群里。

后来是每天都发新品发布的广告,完全没有其他规划。我们很多忠实用户也给他提意见,但是没有改变。慢慢退出了很多。

这个案例我觉得就是缺少全局的设计,本来积累了相当多用户,没有维护好导致很多用户退群。

来自陶人杰的观点

群活跃,我个人感觉是有意见领袖,几个活跃份子,然后价值观等都差不多的,身份也有重叠性,还时不时讨论点话题,相对可能可以活跃起来。

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线下实体体系,形成有价值观一致的一群人,合力做点有意义的事。(李子南)

来自陈余的观点

群活跃方法:

第一、群成员要有筛选

微信群需要统一价值观,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严格执行筛选。不能为了扩充人数而把不是目标用户的人拉进群。

第二、震撼的欢迎仪式

1、欢迎模板:热烈欢迎XXX加入XX群,这里的xxx可以做一个修饰,比如新东方运营大咖朱兆伟,移动互联网营销专家老壹等等。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这种扑面而来的欢迎,会让人觉得群非常热情。一开始建的群,需要教育大家一起跟随,形成一个习惯。

2、给新进入的人对群的一个简单的介绍,介绍群的宗旨、群的规则;如果有可能写一篇“xx群新人必知必读”

3、将群主题、基本群规做成模板收藏,有3-5人进入就发一遍,让刚进群的人一目了然。

比如:欢迎你加入本群(注明群名称),本群皆为###人;请点击设置关闭群消息和震动提示,以免吵聋你的耳朵、耗干你的电池、看瞎你的眼睛!

【本群宗旨】

1、制造有价值的运营干货、拓展有价值的人脉资源;由于本群人数众多…

2、群活动:围绕群宗旨的主题分享、话题讨论、培训、项目操作、线下沙龙…

【本群禁止】

1、讨论与群宗旨无关、无价值的话题,让生命在微群绽放!

2、禁止发“消耗流量”的图片、语音和大表情,链接、广告、刷屏!

请收藏,有五人进群后发一次!你我携手,共建有价值的微群!

来自刘珊的观点

微信群人数规模与用户活跃度关系发现:

40人以下群:用户参与度最高。

100-300人群:活跃度整体较高,周和月互动用户率位于均值水平以上。

300人以上群:整体活跃度略低于100-300人群。

41-100人群:这个规模比较特别,群人数不是最少也不多,活跃度一般。

来自孙文华的观点

观点:做活跃度不如做参与感!

线上:

1、群规——定迎新仪式,分享时间和禁止行为等,引导群员养成分享习惯;

2、分享内容:围绕群员需求或痛点,(用户思维)做知识分享、抽奖、游戏、任务、娱乐、红包等多元化价值输出;

3、群运营团队,由kol和社群主,群助手,互动小号分工,前期互动输出示范和带动效应很重要;固定时间分享,比如早新闻8:30,下午15-16点分享,晚上20-22点分享;其他时间基本闭群;

4、培养群员分享习惯,设立分享机制~找群助手报名分享(以防止分享失控或价值很低),前期分享有福利,让一部分群员先行起来;

5、内容整理沉淀,1日内加工整理成模版化知识文档,做精华分享;(对凡是收入精华的群员,发勋章或其他荣誉)

6、收费筛选群员和清理群员,免费群大多数生命很短(群主和社群团队无利益支撑),做收费社群和定期清理潜水群员进新群员。

线下:

1、月度集体活动比如沙龙(迎新,群员成功案例分享,问题收集,社群重要信息上传下达)比如,我们会员是培训机构老板和市场负责人,和会员分享社群营销和线下5V会议营销助1对多成交;

2、私董会(主题分享,走访铁粉和不活跃的,带动不活跃会员);

3、其他活动(利于群员收获共情共利的),比如,我们准备带领会员做异业联盟,和尝试社群营销代运营;

4、做线下活动,最好有区域服务团队,自发的“雷锋组织”不长久。






欢迎光临 得知互动 (https://bbs.dezhif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