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我要爆料] 基因测序技术的3种划分方式和4个关键突破

[复制链接]
yulian30 发表于 2022-9-1 11: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对于较早出现的Sanger双脱氧核苷酸测序技术(简称Sanger测序),2005年后出现的NGS测序技术,使得基因组研究进入高通量时代,基因测序促进了基因组学科学研究及技术转化应用。

  在基因组学领域,NGS通常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缩写,意为下一代或者新一代测序技术,亦有人称之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二代测序技术(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至于到底哪些测序技术属于NGS,并无明确统一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存在些许差别。

  一、对NGS的第一种理解

  自动化的Sanger测序技术,通常被称为“第一代”测序技术。以Sanger技术为起点,新出现的技术被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简称NGS)1。

  这些新技术涉原理,依赖不同的模板制备方法(例如乳液PCR、DNA纳米球、桥式扩增、单分子模板)、序列测定方法(焦磷酸测序、基于可逆终止化学测序、基于连接反应的测序、磷酸连接荧光核苷酸或实时测序)、基因组比对与组装方法等。

  这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都属于NGS,包括Roche/454测序、Illumina/Solexa测序、Life的SOLiD与ION系列以及华大基因的BGISEQ/MGISEQ系列等;此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将Helicos BioScience、Pacific BioSciences以及Oxford Nanopore的单分子及纳米孔测序技术均纳入NGS技术,并未单独将其定义为第三代测序技术1~3。

  二、对NGS第二种理解

  另一种理解认为NGS主要是指基于大规模并行测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简写MPS)的测序技术4。

  大规模并行测序的关键技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于2005年商业化进入市场。这一技术同时对成百上千万的待检测DNA模板分子进行测序,加大了测序反应的效率与通量,使得一次测序实验便能够完成一个或更多的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尽管不同的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原理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特点,杨焕明老师有非常简洁的总结5:(1)“裸”、“密”并行,每一个分子簇为一个裸露的测序反应,使得测序通量提高了几个数量级;(2)测序通量的提高,损失了下机的读长(初期只有约20个碱基,现在已有显著提升)。

  尽管MPS的标本制备和测序原理不同于Sanger测序,但它与Sanger测序一样,仍需要对测序分子进行扩增,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引入序列误差的概率和GC偏差,也不能直接分析不同修饰的核苷酸5。

  按照这一观点,单分子测序不属于NGS,而是更加新的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7929帖子

热门图文
热门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Q Q:

956130084

中国·湖北

Email:956130084@qq.com

Copyright   ©2015-2022  站长技术交流论坛|互联网技术交流平台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得知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6730号

  ( 鄂ICP备15006301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