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农历八月初八,傍晚,在武陵郡(今湖南常德),一个男孩出生了,取名为龚淳,字大享。龚淳是周朝三晋大夫龚坚的后人,在龚淳出生那天,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天现异象,所以方圆十里百姓都纷纷传言,龚家必出经世之才。
龚淳一岁时,患大病不能医治,幸得一白胡子老人手到病除,奇迹般起死回生。“龚淳命中注定有三劫,此一劫也;我今日到此,也是命中与我有缘。”话音未落,老人飘然而去。
这个白胡子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前195年),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那些年,到处都在流传“黄石公三试张良助刘邦定江山”的故事。
龚淳三岁时,开始学习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孔孟之道。龚淳天资聪慧,悟性惊人,常常过目不忘。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至十五岁,龚淳学有所成。
龚淳出身低微,却自命不凡,而后混迹于市井之中,经常被恶人欺负,却总能逢凶化吉,有如神助。在历经狂妄、放纵、磨难、友情、爱情一系列人生际遇后,龚淳逐渐长大成人。
市井生活中,有两年时间,龚淳与饱读诗书的江翁朝夕相处,两人结为异姓兄弟。
有一次龚淳被打得头破血流,躺在客栈,身无分文,岌岌可危,幸得《道德经》作者李耳的后人李京香相助,化险为夷。龚淳和李京香,两人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相识,彼此间互有好感,暗生情愫。在进一步接触中,李京香发现,龚淳正是祖先嘱咐自己到处寻找之人。
十八岁时,经李京香暗中推荐,龚淳拜陆贾为师,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前170年),汉初著名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楚汉春秋》和《新语》,陆贾强调“行仁义”和“无为”,仁义是治国安邦之本,不施仁义就是亡国之徵。
陆贾坚持先秦儒家仁政德治观点,揉儒家“仁义”与道家“无为”为一体,兼综儒道,适应了汉初的社会情况,为汉初实行黄老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在陆贾众多门生中,出类拔萃的龚淳初露锋芒,犹如冯谖与孟尝君的历史故事重演,龚淳迅速脱颖而出。学满三年后,龚淳以出众才华,满腹经纶,儒道至享,深得陆贾喜爱和看重。陆贾儒道兼综的政治主张,也成为龚淳多年后经世致用、创建大享哲学的理论基础。
可是,初入仕途的龚淳,因为性格心高气傲、语言锋芒毕露、做事雷厉风行而处处碰壁。
龚淳经常与江翁、贾谊倾吐内心苦闷、抒发人生理想,与他们成为一生一世的好朋友。
虽然龚淳在议事中常常舌战群儒,赢得满堂喝彩,但是在执行中,却遭遇官场尔虞我诈,事情往往功败垂成,产生的结果也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有所建树,反给民众带来疾苦。
后来,在一次地方势力欺压当地民众的动乱中,龚淳秉公执法,为民做主,结果胳膊拧不过大腿,反而差点给自己惹来牢狱之灾,幸得陆贾亲自出面息事宁人,龚淳才躲过这一劫。
心灰意冷的龚淳,从此性情大改,变得异常沉默。在恍恍惚惚中,龚淳似乎感受到一位白胡子老人的点化,于是决意退出官场,潜心研究黄老哲学,重新探索一条利民救民之路。
武陵郡(今湖南常德),是尧舜时隐士善卷先生的主要生活区域。善卷先生辞帝不授,德播天下,归隐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常德德山也因此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发源地。
受善卷先生隐逸之风影响,仕途坎坷的龚淳,不久就回到家乡附近的枉山结草为庐,离群索居。龚淳在枉山一边研究感悟老庄的逍遥无为之道,一边踏寻探索善卷力辞禅让的上古道德文化。龚淳对“天、地、人”相互依存的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思考,逐渐理清道、德、享三者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天为父、地为母、人为子”“天有道、地有德、人有享”的大享哲学基础。
虽然龚淳深居隐出,但是有人看见,夜间经常有一道红光从山顶飞入,至黎明又飞走。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所以龚淳就把自己在枉山的隐居地,题名为享道宫。
在享道宫,龚淳多次梦见白胡子老人,有时候是白天梦见,有时候是晚上梦见。每次梦见白胡子老人的时候,仿佛都有人正在诵读道家经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龚淳非常享受这段超凡脱俗与神仙为伴的日子。李京香也时常来享道宫,与龚淳共同参悟,进步很大。
无奈造化弄人,天意安排龚淳再次下山入世。龚淳下山后,与陆贾秉烛夜谈大享哲学,陆贾渐露钦佩之色。经历了前面那段官场生涯的失败和逢凶化吉,龚淳变得更加智慧和内敛。
第三天,陆贾遍邀京城名士,为龚淳接风。宴会中群英荟萃,贾谊、晁错、经学博士江翁也应邀在列。名士们各展才华,龚淳不露声色,分别为各自点赞,只种花不种刺,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将他人观点升华到更高层次,让言者和听者都心悦诚服,皆大欢喜。
宴会后,众人对龚淳评价甚高,更有贾谊等多人分别向汉文帝推荐龚淳,均赞不绝口。
陆贾临终前,也极力向汉文帝举荐龚淳。
于是汉文帝亲自召见了龚淳,并让丞相张苍对龚淳的学识进行考察。张苍这个人很有学问,几次考问之后,发现龚淳确有经世之才。汉文帝求贤若渴,却被龚淳婉言谢绝。
龚淳胸怀大志,只愿做学问,不愿为官。当时的汉朝,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龚淳将大享哲学与汉文帝恢复礼法、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的政治主张结合起来,在思想上和观念上积极倡导清静无为道行天纲、休养生息德行地常、以民生息享行人寰的黄老政策。
老君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早在享道宫研究黄老哲学时,龚淳就已将老庄的清静无为逍遥之道,与善卷力辞禅让的道德文化,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以其思,成其明。以其心,成其神。心净者,神通天。思勤者,明通地。龚淳总是不露声色地把每件事情都提前安排好,然后又非常巧妙地把成绩归于他人,自己不留下任何痕迹。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两人都只比龚淳年长四岁,是与龚淳同时期的西汉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龚淳先后与贾谊、晁错结为挚友,在理论上默默无闻地为“文景之治”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贾谊和晁错,两人都忠君爱国,勇于为国进言献策,公而忘私,但是从政时间都不是很长, 且都以悲剧形象留在后人脑海中, 曾经引起历代诸多文人墨客的关注。
龚淳当年初入仕途,即与贾谊激扬文字、结为知音。当龚淳再次下山入世,更是与贾谊琴瑟和鸣、惺惺相惜。可惜天妒英才,不久后贾谊英年早逝,这是龚淳平生最大憾事。即使礼贤下士如汉文帝,也没有让贾谊人尽其才,每每想起,龚淳都悲从中来。
龚淳与晁错,心有灵犀一点通,龚淳总结出来的大享哲学十步方法,大都是晁错在实践中给予检验和修正。汉景帝执政初期,龚淳在思想上、晁错在行动中,彼此心意相通、配合默契,成为国家发展之中坚力量。可是不久后晁错竟被腰斩于市,让龚淳扼腕叹息、欲哭无泪。
文翁(公元前187-前110),年少好学,通晓《春秋》。汉景帝后期,文翁担任蜀郡守,见蜀地民风野蛮落后,于是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文翁亲自告诫勉励,并送他们到京城,委托龚淳安排他们在长安就学。几年后,他们学成归来,文翁分别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还成为了郡守刺史。
随后,龚淳与文翁又在成都修建学宫,招收各县青年学生为弟子,并免除他们的徭役。龚淳和文翁还选拔优秀弟子留在自己身边做事,弟子们都引以为荣。为了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蜀地民风得到极大教化,因此就有了从龚淳和文翁开始创立学宫这种说法,这也为龚淳日后在枉山开办《大享书院》积累了一定经验。
龚淳以大享哲学前瞻性地为“文景之治”未雨绸缪,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中后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部署和执行,其中更有七八个与龚淳相关的出色案例,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龚淳自始至终处低洼而不争,终于不负陆贾重托,巧妙地完成了陆贾未竟的事业。
同时,龚淳以大享哲学的世界观,通过研究、思考、参与“文景之治”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独创性地总结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十步大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