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又到一年重阳时。早上起来推开阳台门,寒风迎风扑来,阵阵凉意,过完了重阳就要告别穿了一个夏天的裙子了。下一个周末应该收拾下衣柜,把夏天的衣物收进箱子,秋冬的衣服该洗的就要洗了。<br> <br> 想到重阳,便想到了漫天的风筝(客家话里叫纸鹞),愰惚中那已是远久的事了,回忆中童年总是一片天真浪漫的日子。那时稻苗已由青开始转黄了吧?秋高气爽,天很蓝、天很高,云很白、云很美,像是洁白的棉花糖,真想去舔一舔,试下是否似糖一般的甜。阳光不似夏天那般猛烈了,晒在身上暖暖的、懒懒的,秋天真好,任谁也会由心发出这样一声赞叹。妈妈们会在这时整理衣厨、把秋冬的衣服、被套翻出来清洗,溪水清凉而热闹,妇女们一边洗衣服一边欢快的聊天。赤脚站在溪水里已有几分凉意,但对小孩子而言,这是极快乐的,一会儿在岸边帮妈妈洗只袜子,一会儿又跟几个伙伴一起比赛用瓦片在溪里打水漂了。空所里漂浮着加了洗衣粉的香香的味道,那边妈妈喊了,过去帮着给被套拧水,这是很需力气的,有几次拧不住了,“啪”的一声又掉回水里去,溅了一身的水花,衣服湿了,妈妈责骂一声:“没点鬼用!一边去。”于是便嘻嘻哈哈的跑回小伙伴身边玩瓦片去。<br> <br> 还没到重阳,邻居几个哥哥们就商议着做风筝了,童年时的风筝,都是自己制作的,用削细的竹骨作架,糊上旧报纸做成豆腐块的模样,在“豆腐块”后面加了两条长长的尾巴,最后从爷爷那偷偷拿了些钓鱼用的线,往竹骨架上一系,风筝也就成了,晾干后就能放了。<br> <br> 每在这时候,一个大孩子在做风筝,旁边便围了七八个小孩子在认真观看,心里是无比崇拜,有些机灵的小孩子便跑回家取了旧报纸,请求大哥哥能不能也顺手帮自己做一个,风筝做好了,大孩子骄傲地捧着风筝出门试飞,一堆小孩就眼巴巴的跟着,呵呵,想起那情景就好笑,我小时候也这样眼巴巴的跟着邻居哥哥,那时侯能被允许轻轻的摸一下风筝尾巴也是幸福的。<br> <br> 别看就是一个简单的“豆腐块”,却是很讲究技术的,竹骨架轻了风筝软绵绵的飞不了,竹骨架太重又飞不动,重心歪了也不行,头重脚轻则容易刚起飞就遇难:一头裁下来。所以哥哥们往往是壮心雄心的捧着风筝去试飞,尔后又垂头丧气的回来改良。<br> <br> 那年头农村人家很流行在门上挂幅竹帘,既挡蚊子又透气。竹帘是一根根细细的竹骨用绵线穿结而成,这竹帘上的细竹骨便是做风筝的最好材料。然而大人哪肯把好好的一幅竹帘让孩子家扯出几根去制风筝?于是一些胆大的男孩子便冒着挨鞭子的危险趁大人午睡时偷了几根出来。有些大孩子利用自己会做风筝的优势,诱惑小的孩子去家里偷些竹帘骨架出来。<br> <br> 有时大人也会兴致勃勃参与进来一起制作,有了大人的帮助,风筝也快就成了。不多时,公路上、小学的操场边就看到三两一群握着线团在奔跑的男孩子,风筝冉冉上升,长长的风筝尾巴在蓝天下煞是好看。<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