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焦点话题] 田加刚:《论语》中四人谈理想,孔子“吾与点也”之解读

[复制链接]
驼峰宝爱 发表于 2017-7-31 19: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的《先进篇第十一》有这么一段非常详细而有趣的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比较权威,她专门详细地讲解了这个故事,也可谓业界通说,因此全文引用如下——


我们把这段文字转换成今天的话就是:这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陪老师坐着。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我平时老听见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起用你们,你们能做什么呢?

子路是个急性子,听老师这么一问,不假思索就回答说:“给我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这个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被武装侵略的危险,内有粮食不足的危机。假如让我来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奋精神,并且懂得什么是道义。”

按说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对于那么看重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讲,假如自己的学生真能有如此业绩,可以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他应该感到很欣慰吧。没有想到,孔子的反应不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点不屑。“夫子哂之”,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接着问第二个学生:“冉求,你的理想是什么?”

冉有名求。他的态度比起子路显然要谦逊很多,没有敢说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事。他说:“假如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们丰衣足食。至于修明礼乐,那就要等待贤人君子了。”他的意思是说,在物质层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万众齐心,对国家有信念,做到礼乐兴邦,那我可做不到,还是等着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吧。

他的话说完了,老师依旧未置可否。接着问第三个人:“公西赤!你的理想是什么?”

公西华名赤。他就更谦逊了一层,回答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先亮出自己的态度,我可不敢说我能干什么事,现在老师问到这儿,我只敢说我愿意学习什么事。然后他说,在进行祭祀或者同外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他对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都没有说。

大家会看到,孔子这三个弟子的态度一个比一个更谦逊,一个比一个更平和,一个比一个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端的愿望。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到此为止还有一个人没有说话,所以老师又问了:“点!尔何如?”曾点,你想做什么呢?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为什么唯独对曾皙给予热情鼓励呢?从孔子对曾皙的支持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引用完毕。

《论语》被研究了几千年,跨越千年的朱熹和于丹等等论语专家,在很多问题上都形成了共识,像上面的一个故事,上面的解释,几乎就是定论。定论很容易变成事实,那就是:曾经,四个学生在孔子面前谈理想,一个说要做大国统帅,一个说要做小国领袖,一个说要高居庙堂,最后一个说他的理想只是自由享受春色人伦,而最后一位学生获得了孔子的赞赏,也代表了孔子的理想。

下面,我打算运用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推翻上述全部结论,并得出一系列迥然不同的分析。

先研究一个细节,前三个人回答孔子提问时,曾皙在做什么?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记录来看,他一直在鼓瑟。但这却与已知的事实相矛盾。因为,四人明明是侍坐于孔子,难道别人恭恭敬敬地坐着、与老师交谈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旁边鼓瑟?再者,如果曾皙在鼓瑟,他又如何听取老师与同学的对话呢。

根据论语的上述记载,最后落脚于曾皙的“潇洒走一回”人生观获得了孔子的赞许,这也就是该文的主旨。而作者在事后记载之时,极可能根据这种主旨,假想了曾皙鼓瑟以及“铿尔”而止的细节,因为这种细节更加有助于说明曾皙的洒脱。

我们知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而成的。而上述细节记载了曾皙与孔子的对话,而这个对话只有曾皙本人才知道,因为当时其他三个同学已经走出了课堂。因此,这段记叙的消息来源无疑就是曾皙本人。

经查证,学界的研究认为,整本《论语》可能都是曾子(曾皙的儿子)一人所做,这也就无怪乎要抬高他父亲大人了。

孔子只对曾皙一个人的志向表示赞许,而对子路等三个学生的理想嗤之以鼻,这种记载可信吗?我认为,它是假新闻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孔子的理想,在论语的其他章节也有记载,同样是与学生共同讨论。全文如下:“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言论,才更像是孔子的观点。

其次,孔子一直是积极入世的倡导者,独善其身、隐居不仕在他看来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论语有一章批评隐居行为,认为“不仕无义”(不从政入世是不义之举),指出这种行为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只顾洁身自好,而忘记了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岂非正是批评曾皙的这种观点。

最后,我们在论语的另一个章节中,找到了一段与本文开头记叙相呼应和承接的一段事实——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由、求、赤这三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皙记载的对答故事的另外三个同学子路、冉有、公西华,鲁国的高级官员孟武伯向孔子了解这三个学生的品行情况,而孔子给予了热情洋溢的推荐,他并非回答他们的品行如何,而是从其能力入手,说这三个人,一个人堪当将帅,一个人可以拜相,还有一个可以担任高级政府官员。而这三个评价,正是来源于由、求、赤这三个人自己说的志向。

曾皙仕途不得意,悉心教导自己的儿子,最终也做出了一番更大的成就。曾皙不好意思讲当初未被举荐的尴尬往事,就告诉儿子曾子说,他只是酔情于山水而已。于是,曾子将此作为真实事件,详细地记载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论语中的这个问答小故事。(田加刚 2017/07/10)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uifvjqh 发表于 2017-7-31 2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处女都要验证码的时代不得不弄个会员来当每天看贴无数基本上不回 后来发现很傻,很多比我注册晚的级别都比我高,我终于觉悟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
 
jdobvxwpas 发表于 2017-8-2 00: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为了十万积分默默奋斗。
 
tluweybxil 发表于 2017-8-4 05: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怎么老这样说~~~
 
zeoqpgsdat 发表于 2017-8-7 13: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率天兵天将 将你打回原形~~~
 
元升本 发表于 2017-8-9 14: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流~~~~加~~~~~至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23帖子

热门图文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Q Q:

956130084

中国·湖北

Email:956130084@qq.com

Copyright   ©2015-2022  站长技术交流论坛|互联网技术交流平台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得知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6730号

  ( 鄂ICP备15006301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