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日常人际交往层面, 需要寻找一些志趣相投、有共同点的人,建立能相对稳定的对话、情感交流的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归属和认同的需要,和有类似追求、类似心态的人交流,让我们产生了自己和别人是有交集的,自己是被接纳、认可的认同感。这种自主的,由非经济、利益等现实原因驱使的人际互动,让我们正视了自身深层的情绪需要,让更丰富的心理角色得到了发挥。这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更有情感意义上的联结。
要想得到人际层面的联结感,需要克服两种心态:
一是害羞、胆怯等社交恐惧的心理。对于表达自我、对于别人如何看待自我过于焦虑的人,可以先从豆瓣、陌陌等以陌生人为主的社区和群组中试着自我表达,一些非即时、非面对面的交流,能减轻一些当面交流的压力。而一旦投入具体的话题,可以逐渐放松下来,也取得联结感。
二是害怕人际交往劳心劳神、花费时间的心态。人的性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成年后有了基本的行为特点、感知世界的方式,依然可以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不断的反馈和交流中获得改善和提升。所以,花必要的时间在与人的交流上,是我们不断接受别人影响、也在影响别人的重要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和对方形成了深层的联结感、驱走了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
最后,在终极现实层面。孤独是人的终极现实之一(其余三个是死亡、无意义、自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别人的体验无法与我们重合,所以必然会出现孤寂、无法交流的部分。
为了缓解这种终极局限带给我们的冲击,需要我们建立更深刻的我和他人的联系,即需要建立基于对对方完整的认识和接纳、认可对方是独立、有感情的人,建立一种马丁·布伯所说的“我和你”的关系。我们知道,恋物癖、恋足癖等性行为偏离,往往是与身体相关的物品、与身体的局部建立的关系,而不是对完整的人,建立充分的关系。这种把他人当作利用的工具的关系,是个体被对孤独的恐惧和焦虑所控制的表现,而类似这样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导致深层关系的失败,进而引发更大的焦虑。
而只有学习接纳、尊重另一个人独特性,建立完整的“我和你”的关系,才是真正缓解终极孤独的办法。引申来看,只看脸、只看财富、只看身材、只看学识等等,都是与一个人的一部分建立联结的表现,而不是深刻地与人建立完整的关系。为了某种功能而置放在我们的世界里,借此否认孤独的存在,即建立“我和它”的关系。所以,如果要想建立真实而深刻的关系,以此缓解终极层面的孤独,需要我们能够真实地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让自己在他人的反应中成长。
综上所述,孤独是人的本质,孤独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而每一种情绪都需要被体验与表达。缓解孤独所带来的痛苦感,方法在于取得自我、日常人际交往、终极现实三个层面的联结感。而不是为了驱逐孤独感,而发展成强迫性的、失去了适应性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是需要忍受一定程度的孤独,无论花多大的代价去防御、回避这种感觉。而一个人内心的自由程度,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直面和忍受这些终极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