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开启左侧

[我要爆料] 解析:二人转高派声腔艺术的特色与传承探微

[复制链接]
wuhen 发表于 2022-7-9 15: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流行的戏曲剧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形式上:有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坐唱等。溯二人转之源流,类属走唱曲艺,故兼有曲艺和戏曲双重元素。二人转滥觞于河北省北部地区流行的莲花落、什不闲儿与秧歌舞,同时,吸纳中原文化元素,撷采众多姊妹艺术之长,他山攻玉,兼容并蓄,群艺杂糅,嬗变既成。它植根于关东沃土,来自民间,是底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与生俱来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土色土香,被关东人奉为本土文艺之图腾。从清代康熙年间同鼓书一道兴起,和娱乐,施教化,濡乡风,至今已延绵三百余载。宋振庭曾把它比拟为“车轱辘菜”。我姑且把它喻为路边的“马莲”,经风浴雨,轮足碾践,郁郁榛榛,当它花朵绽放时,兰心蕙箭,冲笑蓝天,比于众芳,绝不逊色,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它,老祖宗血脉中流淌的乡土文明元素,我们决不能丢掉。80年代经典二人转《大观灯》https://m.errenzhuan.cc/erz/zhaobenshan/18479.html二人转-分享东北二人转搞笑全集视频,与您一起分享最全的在线二人转视频,以及赵本山、小沈阳、魏三、孙小宝、刘小光等优秀东北二人转演员的相关信息,欢迎收藏和关注!
  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高派二人转声腔艺术传承课题。我想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高茹创造了二人转高派声腔艺术,她独具风规,化俗为雅,把二人转艺术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观众所认可,这是难能可贵的,雅俗共赏是一种境界。曲高和寡当然不利于大众欣赏,但低级媚俗绝不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的。二人转是俗的艺术,是最接地气的艺术,与社会底层最为贴近,俗是其本质特征。戏剧理论评论家张兰阁先生持这样观点:如果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其相悖的两极,那么,中国戏曲文化的两极应该是昆曲和二人转,前者代表士大夫高雅文学趣味,具父性;后者则体现民间草根传统,具母性。两者的互动融合构成中国演艺精神的整圆。他认为二人转是中国舞台艺术的“玄牝之门”,这是很有见地的。二人转艺术的俗化,从某种角度说是有观众群体决定的,因为它来自于民间,受众于民间。在封建时代和民国时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只能活跃于民间。建国后,党和政府对二人转艺术给予高度重视,组建演出队伍,改编创作剧目,建立院团,成立专门戏校,新生力量茁壮成长,在传承发展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高茹就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突出代表。她对二人转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表演、编曲、导戏、教学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戏曲上称作流派。下面,我从高派声腔艺术特色与后续传承方面,谈谈刍见,并以此就教于在座的各位行家们。   一、高派二人转艺术的形成   作为二人转高派声腔艺术的创始人,高茹在这一流派形成中所付出的辛勤探索,是不言而喻的。她以唱功见长,是她声腔艺术形成的独特优势。那么,高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至少有一下几方面因素:   戏校的专业打造,为高派声腔艺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良好的先天禀赋,是高派声腔艺术形成的先决条件;   有效汲取前辈艺术营养,是高派声腔艺术形成的基因;   其它姊妹艺术的借鉴,丰富了高派声腔艺术的韵味;评剧的新派,吉剧的影响,大鼓的影响。   向民歌,特别是东北民歌汲取营养,对她的影响。她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品,   二、高派声腔艺术特色   戏曲流派的标注主要体现在唱腔和表演的特色上。被誉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先生,曾形象地用四个字概括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即梅兰芳的“象”、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荀慧生的“浪”。如果将高派二人转的声腔特色用一个字概括,这是我个人的理解,那就是“味”儿。其具体体现在:格调清新,行腔婉转自如,细腻真切,吐字清晰,喷口利索,回旋缥缈,旖旎瑰丽,疙瘩腔曼妙悦耳,她唱念做舞不温不火,声情并茂,含蓄真切、俏皮伶俐、细节考究,天衣无缝。简而言之,行腔有味儿,淡然入味,足堪回味。韵味是声腔艺术最根本所在,高茹在唱腔上把韵味吃透了,穷其秘要,虽付探骊觅珠之苦,终归调声协律,浑然有致,发之金声,弃之瓦缶,可谓“无一语一字可废声音者也”{语出李渔《闲情偶寄》}。戏曲声腔最讲究韵味,唱得有滋有味,才受听,观众才爱听,用声腔打动人是戏曲声腔的魅力所在。   三、对高派二人转声腔艺术传承的几点考虑   如何传承高派二人转声腔艺术,立流派,出精品才有生命力。就全国各剧种而言,当下都不是鼎盛期,衰落之,凋敝场景皆是,都有一个传承发展的现实课题需要破解。二人转如何摆脱低俗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已成迫在眉睫之囧。就二人转而言,能立派,且能立得住派别的毕竟不多。现在从高茹抓起,可谓握住了津筏,既能立得起,也能立得住。   办好新时代二人转传习所,培养观众群体是二人转的生命力之所在。   注: 莲花落:是清末流行于京津冀北部地区的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素为要饭人求乞时唱的曲子,多悲苦,多哭腔,婉转抒情,没有假音,不去修饰。为二人转的唱腔打下了底子。   什不闲,也称十不闲儿,亦叫天平。是流行于河北于京津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由莲花落反战而成。据《京尘杂录》卷四记述:“城内无戏园,但设茶社,名曰杂耍班,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什不闲,以为笑乐”。因表演时器乐架上的鼓、镲、铙等均由艺人操纵,演奏起来手脚齐动全不得闲,故而得名。 2022/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114917帖子

热门图文
热门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全国服务Q Q:

956130084

中国·湖北

Email:956130084@qq.com

Copyright   ©2015-2022  站长技术交流论坛|互联网技术交流平台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得知网络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6730号

  ( 鄂ICP备15006301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