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近日,据《中国消费者》微信公众号报道,一名浙江某高校教师在其投诉平台投诉称,最近发现有学生在使用一款名为“蜜源”APP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甚至还把他拉进群,每天发布的动态基本上都是打鸡血让拉更多人进入,通过这样来获得收益。已有不少学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甚至开始旷课去想着拉人头赚钱。 作为互联网商业创新业态,社交电商能以高度社交性快速获客并增强消费者黏性,一经诞生便获得了广大企业的青睐。众多社交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中央政府也屡次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扶植这种新业态。如果是在合理合法的场景和规则下运行,社交电商确实能增强人们购物的便捷性,为商品流通做出应有贡献。 然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需要一个身心俱静的学习环境。社交电商的商业模式,是通过高交互性快速形成人群聚集效应,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强化记忆从而留住客户,这样的特性显然非常不适合高校校园。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校园天天想着怎么建微信群介绍商品,怎么拉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微信群获利,如何保持平静的学习心态,对身边的同学又会造成怎样的干扰? 事实上,社交电商把高校作为创业主阵地并不是个案。除了被大学教授投诉的“蜜源”APP,另外一家社交电商芬香也在官网“大咖案例”中的醒目位置贴有 “在校大学生兼职做芬香,3个月时间把学费赚到手”的文章。文中称“通过在学校利用宣传单页推广我很快建立了自己的芬香团队……我觉得做好芬香一定要执行,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学习……”其“打鸡血”的程度可见一斑。 大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特殊时期,适当的兼职和创业能够增强社会阅历和知识实践,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醉身于蜜源APP这类商业活动,既耽搁了自身学习,又干扰了身边同学乃至老师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则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社交属性的商业模式不应进校园早有先例。同样具有强大社交属性的直销行业,在《直销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就明确规定“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招募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直销员”。对比之下,社交电商也应远离大学校园,还大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