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告别野蛮增长,行业整体进入增速放缓、风险增加的瓶颈期,互联网金融之争即将进入下半场,征信和风控的作用更加凸显,只有真正注重修炼数据和风控模型等“内功”,打造核心内驱的平台才可能笑到最后。
互联网金融面临大考,核心还是风控
互联网金融本质是“普惠”,瞄准的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一是因为体量大,中国有5000万家以上的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个人更甚;二是因为这些主体是最需要信贷服务,同时也是最难获得信贷服务的,这其中就涉及海量的信息管理。大数据时代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并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当中提炼出有效的数据,并且用适合的方式展示出来,成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表示:“我们的金融业态已经发生深刻改变,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早已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金融企业当中。如果我们的金融风控还是传统的线下模式,将难以实现有效性、及时性、低成本性。”
行业普遍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在网络借贷领域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欺诈风险,这是主观预谋的,属于犯罪行为,这种风险的防范要靠事前模式识别和事后的信息共享以及执法;二是信用风险,这是由人的行为模式左右,模式的改变需要有主观的认识和有意识的纠正。这就决定了互联网金融风控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信用体系,主要看数据来源及构成,二是综合评级体系,即风控模型及其体系。两个核心要素同时有效,才能达到稳健控制风险的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借款风险,还款能力是主要的一个风险因素,而还款的能力主要依据于对借款人的征信考究。一个借款人的征信考究成本如果过高,将产生高额的还款利率,则失去了普惠金融的意义。在此,利用科技创新的能力则得以体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构建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低成本、高效率的风控体系将是的行业的重要目标。
“象牙风控”如何打好大数据这张牌?
宝象金融联合创始人、CTO王义山在第三届网络安全(中国)论坛上表示:“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及智能技术,将会重塑传统金融风控的方式。” 他认为,宝象金融作为沪上专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互金平台,短短一年多以来能够取得100万注册用户、20亿累计交易额的成绩,其核心能力是在于风控,是互联网金融安身立命的根本。
王义山认为,金融的关键在于其风控系统,尤其是信用风险模型的精准度,其中数据来源影响了征信和风控体系的准确度,技术则决定着风控模型的科学性。
大数据风控的背后有着这样的逻辑——以业务场景数据为基础,辅以自身采集的大量数据,建模,不断反复训练验证,直到模型有能力快速处理大规模用户的信贷审批需求。宝象金融的“象牙风控”征信体系背后依靠的是“央行的个人征信数据+互联网大数据”,除了接入央行数据系统外,还对接包括前海征信、凭安信用、安融征信等在内的数十家针对个人及企业的外部征信机构。这些数据既包括公安数据、学历数据、人行征信数据等第三方客观数据,也包括交易数据和兴趣爱好、人口学特征等网络行为数据,这是“象牙风控”的基础。
(宝象金融大数据风控征信体系)
大数据收集难,建模更难。宝象金融在大数据建模环节上,除了传统的申请资料、信贷数据等审核资料外,还增添了多渠道、多维度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来构建风控模型,其中包括了借款人和借款企业的信用行为、相关认证、特定人群的人脉圈、轨迹检测数据、以及第三方渠道及维度等。通过上述这种各维度数据之间的分析和交叉验证从而实现对借款人和借款企业的信用、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全面评估。宝象金融积累的用户数据丰富程度及风控标准已达到“银行级”水平。
(宝象金融象牙风控优势)
另外,对于平台贷款项目的实际审批,宝象金融建立了分级授权体系与科学的审批流程,包括客户身份识别、信用等级评定、项目实地尽调、综合分析评判、签订法律文书、先决条件审核等6大环节,项目风险在逐层严格审批中逐步降低。
绿色金融呼唤构建普适性的风控系统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写入近日G20峰会《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再次将这一理念提上议程,核心在于建立低成本、可复制、智能化的金融有机生态体系,而建立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又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及时检测金融市场与企业的动态大数据,而电子化的渠道有效地降低用户的搜索成本。多渠道的信息数据来源可以降低金融所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而通过机器学习可以构建智能风险控制系统,成为金融科技的新趋势。
“象牙风控”就是将大数据技术成功运用的一个代表,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后,将为更多平台带来安全与效率并存的风控保障,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互联网金融增长驱动力将从单纯的理财端转向信贷端,而在信贷端,市场竞争的核心将从外部走向内部,包括用户体验、风控流程、技术安全保障等。只有那些注重内部修身、打造核心内驱的平台才可能走到最后,走得长久。
|